大數據之於消費,不斷透過各種管道蒐集吾人的消費與網路習慣,再於很想消費時丟出我們想買的東西
小弟近期跳舞與重訓逐漸回到軌道,正覺得想買個大小適中、價格中等又攜帶方便的背包,來裝跳繩、水壺、鞋子跟其他用品
這時ASOS跳出了有點設計感的Puma背包
馬上被廢妻說:「超級醜,你背他不要跟我走在一起。」
接著不甘心的繼續找ASOS看到很普通的Reebok Logo包
立馬諮詢前Reebok採購顧問,他說「若真要我分析,我想,他就是一個背包,我沒有別的想法了。」
隔天臉書跳出了Under Amour的有點潮包(可以折扣成1,500)
我特地到門市去試背,他完全不符合我運動的用途,但是各種場合都適合
失心瘋的我繼續逛到這個Reebok Croosfit背包(可以折扣成1,800)
多夾層但很普通的背包設計,符合我很普通的需求,但價格已是預設的兩倍以上
我才發現,自己早已完全迷失在網購之中,100%忘記最早的初衷;其實認真回想,我只是被彈出視窗激起購買慾罷了
我無地自容地問:「怎麼辦,我從800塊逛到要下單1,800塊的背包,我甚至沒背過實品。」
廢妻冷冷地看著我:「想買就買啊!800跟1,800根本沒差,到底在糾結甚麼?!」
三折肱而成良醫,中很多次網拍陷阱後,現在下單絲毫不猶豫的廢妻
她那堆材質良莠不齊的網購衣服(有拿到就尺寸不合送人的)、包包還有鞋子(一次都買三四雙),原來是這樣來的
驚覺自己的荷包原來是這樣子,被廢妻恣意地貢獻給數位經濟多年,我竟然還被她這麼帥的教育消費心態(即便她花的都是我的錢)。
決定按照前Reebok採購顧問建議,多花那一千塊(原本月水電費用)消費換好心情。
延伸閱讀
更多小弟我覺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