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被問起當公務員的原因時,因為理由有如「我要成為海賊王!」般天真爛漫,都隨便找藉口搪塞;隨著年紀增長,位子越坐越後面,嚐盡職場冷暖之餘,總會想起一句話:「人在公門好修行」。
這條修道之路,走起來讓人窒息,時常質疑自己究竟修行了什麼,因而啟發逐一紀錄下來的動機,希望能藉此清楚「不是社會太黑暗,而是自己看不清」的道理。
何謂資積分
公務員要資績分幹嘛?不是說考績都輪流打,升官都升自己人嗎?縱使潛規則橫行,我們仍需知道客觀的評分標準,預先做足準備;畢竟天助自助者,哪天真有機會升遷,才不會徒增遺憾。
一般投完升遷意願後,就會拿到這張資績評分表,就是要幫你打分數!
升遷缺留給機關內同仁叫內陞案(給外機關人員是外補案),流程是:符合資格者提出升遷意願、人事單位協助填寫職缺資績評分表、召開甄審委員會審查資績分、送交機關首長核定內陞人選;自己的資績分如此曝露在光天化日下,先搞清楚資績分內容,也不為過吧。
資積分基本架構
各機關都會訂定「公務人員陞任評分標準表」(網路上就有),標準表由「共同選項」、「個別選項」與「綜合考評」3部分組成,其中機關自行調整比重的個別選項部分,往往是決定排名的關鍵。
共同選項
1.學歷與考試
學歷:大學畢業是高考的考試資格,因此學歷分數大家都4分起跳;另依小弟個人經驗,同機關的學歷程度大多相同,若在身處都是碩士或博士的機關,自己沒有相應學歷,便會造成分數的硬差距。
當學歷是用教育年數來做標準時,台大學士畢業也比不上學店的碩士學歷喔,哭。
考試:就是怎麼考上公務員的,現在高考1級與2級的缺非常少,大多都是高考3級,因此本項分數通常差不多。
除了缺少外,高考一、二級分別要有博士跟碩士學位
2.年資與考績
年資是看現職的近5年資歷,因此剛考上或剛升官不久的,這項分數會簡陋到既尷尬又難看。
曾經有看過只有兩年年資的,5格的年資有3格空白,尷尬
考績也只看近5年成績,比起年資更是一翻兩瞪眼,剛考上或升遷者也是5格的分數裡有好幾格空白。
3.獎懲
在公家機關,記功嘉獎真的要平常心,小弟曾待過記功嘉獎當水喝的單位,也待過要死要活好幾年1支嘉獎都沒有的單位,結果卻都對升遷沒啥影響。
打開水龍頭都是記功嘉獎,也只能看著沒用的獎懲明細,無語問蒼天
沒影響的原因在於,機關內單位性質相近,很難記功就大家都很難、很容易嘉獎便通通有獎,相較之下反而都一樣。
個別選項
1.職務歷練與發展潛能(或研究發展)
職務歷練的分數跟年資綁在一起,部分機關會針對待過不同單位者加分,但通常會在機關內單位平調並不是常態。
鼓勵人員調動的機關會增加有調動者的分數,當然,鼓勵調動的人通常只是在空想人力資源管理
發展潛能(或研究發展)部分,有些機關會明列加分的事蹟(例如個人研究、比賽或是文章等),是評分表內最難取得卻最有代表性的項目;結果分數占比也不多,果然是在發展心酸的。
2.訓練進修與語言能力
語言能力各機關比重不同,有些機關甚至中級以上就能拿到2分,比拿到碩士學歷的分數還多(碩士1.5分),語言能力是評分表中,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項目。
跑去唸個1、2年在職碩士花錢養學校,結果效益不如通過中級英檢
訓練進修更是必拿分數,只要去人事相關網站點課程,有看就有分的分數,我還不看爆!
3.專業能力或領導能力
本項評分標準比飯島愛(活躍於1990年代)身上的馬賽克還模糊,原則上原單位主管都會給個中庸合理的分數。
文中所舉的評分表顯示,本項專業與領導能力最高各是7分,而評1分或7分都要特別說明,因此大家通常都是拿到3.5分或是6分
綜合考評
前面兩大項分數共計80分,通常只要資歷夠(5年以上),就不會輸在年資、考績還有職務歷練(佔20幾分)這種看誰待得久的分數項目,最後分數差距都在5分以內。
誰是老大就是在這種時候決定
在大家分數都差不多的情況下,一起通過甄審委員會審查,最後機關首長掌握了決定一切的20分;結果講這麼多,還是首長說了算啊,所以前面都在白忙嘛?!
小弟我腦中立馬想到傳奇摔角選手Stone Steve Austin的名言:「我說了算」
對啊!不然勒,當然是長官說了算啊!!我們只能盡人事、聽天命,真的有關係也讓人沒啥閒話好說、背後沒關係至少個人資績帳面漂亮。
結語
綜觀整份資績評分表,願意努力就能加分的部分包含:學歷(難度高)、發展潛能(難度高)、訓練進修(難度低),以及語言能力(難度中),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是語言能力;另外年資(包含考績、歷練等)的占分比例很高,若現行職務未滿5年,要三思後再投缺。
幾梯的啦!毛沒長齊也敢來爭位子?
若未雀屏中選,也得想辦法了解自己在機關內的排名,或是與他人明顯落差的項目,補強、進修再努力,正面積極的提升自己,因為很多機關內的升遷缺,十之八九開缺前就已經物色好人選,再怎麼努力都輪不到自己...所以才說...人在公門好窒息...哭...
更多小弟我覺得